浏览量:0
时间:2025-05-06
1、1Cr17Ni2热处理后为什么出贝氏体。主要是 加热温度不够造成:加入速度太快,保温时间太短,工件实际淬火温度有可能不够。冷速不足:本来此钢薄件的话,空冷都能得到马氏体,但厚件需要油冷。化学成分不合格或偏析改变了钢的整体或局部的热处理特性。其实金相检验能判断是那一种原因引起1Cr17Ni2热处理后出现贝氏体的。
2、低温合金钢,调质后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和贝氏体的原因有可能是。低温合金钢在调质过程中,如果组织中出现珠光体、铁素体和贝氏体,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钢的成分设计不合理:合金元素的添加可能会影响组织的形成。例如,过多的碳和其他合金元素可能导致调质过程中形成的马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和铁素体。调质热处理过程中的控制不当: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因素对。
3、产生贝氏体的原因?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或者板条状,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高的强度和硬度是钢中马氏体的主要特征之一。贝氏体贝氏体 。
4、中、高频淬火时出现屈氏体或贝氏体什么原因?应是冷却不良造成的。 基于金相检查出现贝氏体,排除加热温度不足的可能性。所以功率不用去考虑它。附带说明:频率与你的零件淬火得到的理想组织无关联。 改进方法: 1:观察喷水圈两排孔在冷态下工作时,在工件表面所形成的两股喷射水是否水交汇在一起。当然,如果你的两排孔加工精度好,可采用电脑。
5、钢在调质后发现心部有上贝氏体、网状铁素体。是在淬火中行成还是高温。在淬火中形成的,快冷达到一定的冷速时会穿过贝氏体形成区以形成贝氏体,也有可能形成网状铁素体。
1、浅谈钢筋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断裂的样品进行金相组织测试,结果金相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少量珠光体,与常规的HRB335金相组织铁素体+珠光体有很大不同,从贝氏体产生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钢中含铬、镍元素比例高,再由于外界冷却速度过快,导致心部为羽毛状上贝氏体;边部为针状下贝氏体,贝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同时降低钢的塑性,因此产生弯曲断裂。
2、贝氏体工艺是怎么算出来的?不同温度,不同形态,上贝氏体是要尽量避免产生的不良组织,而有的马氏体是我们需要获得的一种组织。贝氏体: 热处理通过分段淬火来奥氏体化,以足够快到一个温度避免铁素体,珠光体或贝氏体的构成。 均热必须足够长以避免贝氏体的产生。 分级淬火的优点是与正常的淬火的相比,热压力降低了许多。
3、奥氏体冷却后的产物是马氏体,还是珠光体或者贝氏体或者马氏体,最后降。1、等温冷却:奥氏体冷却到550~Ac1之间保温得到珠光体,哪怕是最后冷却到室温,最后得到的还是珠光体,奥氏体冷却到550~Ms之间保温得到的是贝氏体;奥氏体冷却到Ms~Mf之间保温得到的才是马氏体。2、连续冷却:冷却速度大于临界冷速得到马氏体,冷却速度小于临界冷速得到珠光体,连续冷却没有贝氏体。
4、为什么共析钢的连续冷却曲线里没有贝氏体区?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连续冷却时不出现贝氏体转变,这是由于奥氏体碳浓度高,使贝氏体孕育期大大延长,在连续冷却时贝氏体转变来不及进行便冷却至低温。同样,某些合金钢中,连续冷却时不出现珠光体转变也是这个原因---金属学及热处理 P278 崔忠圻 。
5、钢为什么淬火之后硬度会升高。马氏体为是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马氏体内部有较多位错,这也是部分强化部分原因,当淬火后回火,析出渗碳体也能提高硬度。上贝氏体由许多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条状铁素体和在相邻铁素体条间存在的断续的,短杆状的渗碳体组成。下贝氏体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