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
时间:2025-05-05
1、这期队课讲到的豆选在哪里发生的。20世纪40年代,在陕甘宁边区不大识字的农民伯伯们选举“谁来治理村子”时发明了一种叫做“豆选”的办法,老乡们同意谁当村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后的碗里,最后得豆最多的人当选。“有事好商量”历来都是国家实现人民民主的管用办法。选举方式 自1937年5月起,边区开始进行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宗教。
2、豆选是什么时期。《豆选》这张版画,它真实地描绘了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民主选举的动人场面:每位候选人背后放着一只碗,选民们把手中的豆子投进自己中意的候选人背后的碗里。“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做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3、这期队课讲到的豆选在哪里发生的。豆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等地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而实行的一种民主选举方式。在选民较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地区,为便于选民投票,采用让选民在豆子上画记号或以其他方式代替写票的方法进行选举。这一选举方式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选举中普遍采用,对于激发抗日。
4、豆选是在哪里发生的。豆选是在鄄城县旧城集发生的。20世纪40年代,在广大农村地区,绝大部分村民是文盲。在鄄城县旧城集为了让老百姓行使民主权利,动员不识字的农民参与选举,我们党使用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其中最为人所传颂乐道的就是“豆选”。豆选的特点 1、“豆选”中用的豆子通常是黄豆和白豆,也有些地方用绿豆、
5、豆选是在哪里发生的。豆选这一独特的选举方式起源于中国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集,这是一个在20世纪40年代农村普及民主教育时期,为不识字农民参与选举而设计的创新手段。“豆选”的实施细节体现了地方特色和因地制宜的理念。豆子的选择广泛,如黄豆、白豆,甚至根据当地资源使用绿豆、红豆等,这反映出其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碗的。
1、(单选)问题:这期队课讲到的“豆选”是在哪里发生的?这期队课讲到的豆选是在陕甘宁边区发生的。20世纪40年代,在广大农村地区,绝大部分村民是文盲。为了让老百姓行使民主权利,动员不识字的农民参与选举,使用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其中最为人所传颂乐道的就是豆选。豆选的意义 实行豆选让不识字农民代表也能参与选举,根据地群众说“金豆豆,银豆豆,豆豆。
2、近代中国侠甘宁地区出现过哪种形式的选票?陕甘宁边区出现过投豆法。一群敦厚、朴实的农民举行“豆选”。几位乡干部背后的条桌上都放着一个粗瓷海碗,全村成年村民每人都攥着一颗黄豆。他们有点腼腆,又有点陌生地依次走过乡干部的背后,如果同意谁当村长、乡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后的碗里。最后,由得豆最多的人当选。这种选举方式简单易行。
3、豆选的政治内涵。豆选,顾名思义,就是用投豆的方式来进行选举,方法是,候选人排坐在长凳上,每人背后放一只饭碗,选举人领一粒黄豆,放在自己中意的候选人背后的碗里,最后以得豆多者当选。内容简介 一粒粒再寻常不过的豆子,当它具有政治内涵时,不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兴盛时期,还是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抑或是。
4、抗日战争时候的“豆选”是什么意思。选民在自己“中意”候选人背后的粗瓷海碗里投黄豆、蚕豆或绿豆作选票,最后根据碗中豆数确定人选。这种生动的草根民主为日后人大表决所借鉴,土改后选举人民代表,绝大多数农民不识字,也多用“豆选”。
5、延安大豆选举。实际上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领导人民群众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过村选,其民主程度不亚于现在。为了适应当时广大村民不识字、文盲较多的社会现实,村民自发地创造了一些颇有意思的投票方式。据考证,根据地的投票方式有票选法、投豆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烧洞法、投纸团法、背箱子、